一、水墨的干燥。
水性油墨从液态变为固态固着在承印物上,这一干燥过程分两个阶段完成,一是初期干燥阶段,用初干性表示,是指水性油墨由液态变为半固态,不能再流动转移;二是彻底干燥阶段,用彻干性表示,半固态水性油墨中的连结料发生反应,完全干固成膜。初干和彻干统称为水性油墨的固着干燥。根据印刷基材的不同,水性油墨的干燥方式可分为挥发、渗透等几种。
挥发干燥。水性油墨中含有容易挥发的溶剂,印到承印物表面后,溶剂挥发,水性油墨中剩余的树脂同颜料一起形成固体墨膜固着在承印物表面。若承印物为非吸收性材料,其干燥方式主要以挥发干燥为主,干燥速度首先取决于水性油墨中溶剂的挥发速度。水性油墨中溶剂的挥发受如下因素的影响。
1、树脂连结料和颜料分子。水性油墨中溶剂分子受到连结料和颜料分子的吸引,减慢了挥发速度。不同的树脂对溶剂挥发速度的减缓程度不同,溶解度越大的树脂,溶剂挥发速度越低。
2、颜料颗粒。加入颜料后,溶剂的挥发速度大大降低,颜料颗粒愈细,表面积愈大,溶剂的挥发速度就愈慢。
3、环境温度和湿度。
渗透干燥主要是依靠纸张对水性油墨的渗透吸收而固着干燥的。当水性油墨与纸张接触时,一部分连结料渗入纸张内部,而颜料留在承印物表面,完成干燥过程。渗透干燥型水性油墨只能印刷吸收性材料,如纸张,连结料向纸张内部渗透的程度与纸张内毛细管的吸收力成正比,即与纸张的紧度和组织匀度有关。实际印刷时,还应考虑印刷压力、压印时间及油墨黏度的影响。油墨固着和干燥过程与油墨对吸收性材料的渗透性关系很大,渗透量太少或太浅,油墨固着不牢,且不易干燥;渗透量太大或太深,又会造成透印,还会影响印品的光泽度。印刷吸收性承印物材料时,一般同时存在挥发干燥和渗透干燥。
二、再来看看水墨干燥对附着性的影响。
水性油墨与承印物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力,墨膜才能牢牢地吸附在承印物表面。对于纸张类承印物,水性油墨可以渗入其空隙,利用"投锚效应"而附着;对于表面光滑无吸收性的承印物,水性油墨的附着则取决于水性油墨与承印物分子间的亲和作用。
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水性油墨的黏着性逐渐增加到最大值,但随后黏着性又将逐步下降到零,此时墨膜表面已经光洁干滑而失去黏着性。因此理想的叠色印刷应在黏度最大的时候进行,即在水性油墨将干而未干时进行。水性油墨有抗水性,干燥前可与水混合,一旦干固后,则不能再溶解于水,因此,切勿让水性油墨干固在网纹辊上,以免堵塞网纹辊的着墨孔。另外,印刷过程中柔性版始终要保持被油墨润湿,避免油墨干燥后堵塞印版上的图文。
三、水性油墨的印刷适性相当重要,它对印刷工艺和印刷质量都有影响,印刷适性主要包括黏度、触变性、黏着性、pH值等性能指标。
1、黏度。黏度是表示油墨流体分子间互相吸引而产生阻碍分子相互运动的能力。印刷过程中,水性油墨的黏度是保持油墨正常传递、转移的必要条件。影响水性油墨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连结料的黏度,颜料颗粒大小、含量及分散状况及环境温度变化。
2、触变性。油墨在外力作用下引起流动性能变化的性质称为油墨的触变性。在印刷机上,由于墨辊的作用,油墨传递时的流动性,延展性也随之增大,直至转移到印张后,外力消失,其流动性、延展性减小,油墨由稀变稠,从而保证印迹、网点的准确性与清晰度。油墨具有良好的触变性时,有利于油墨顺利、均匀的转移,提高油墨的转移率。不同类型的柔性版印刷对油墨的触变性要求会有差异,一般网线版、文字版和线条版要求油墨的触变性略大些;大面积的实地版则略小些。如果水性油墨的触变性过大,由于柔性版印刷的墨路较短,会造成供墨不流畅,甚至会出现供墨中断的现象,无法保证均匀、准确的供墨量;如果水性油墨的触变性过小,由于油墨在纸张上的浸润和过度铺展会造成网点增大,文字、线条会变粗。
3、油墨阻碍墨膜剥离的能力,称为油墨的黏着性。它对于印刷的顺利进行极其重要。柔性版印刷对水墨黏着性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水性油墨的黏着性要小于纸张的结合力。水性油墨的黏着性较大时,油墨分离困难,印刷机上油墨延展就不均匀。油墨层在纸张与印版间分离时,如果阻力超过了纸张的结合力,就会产生纸张拉毛,甚至剥离的现象;(2)、第一色油墨的黏着性要大一些,后面各色油墨的黏着性均要逐渐降低,否则会出现后印油墨把先印油墨黏走的情况。
4、pH值。水性油墨一般呈弱碱性,pH值正常范围为8.5—9.5,此时水性油墨的印刷性能较好,印品质量稳定。pH值对水性油墨印刷适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油墨的黏度和干燥方面。当pH值高于9.5时,碱性偏强,水性油墨的黏度降低,干燥速度变慢,耐水性能变差;当pH值低于8.5,碱性偏弱时,水性油墨的黏度会升高,墨易干燥而固着在印版或网纹辊上,易引起版面上脏,并且产生气泡。
水性油墨的pH值主要依靠氨类调节剂来维持,由于印刷过程中氨类物质的挥发,PH值会下降,将使油墨的黏度上升,转移性变差,同时油墨的干燥速度加快,堵塞网纹辊的着墨孔,出现糊版。若要保持油墨性能的稳定,一方面要尽可能避免氨类物质的外泄,盖好油墨槽的上盖;另一方面要定时、定量地向墨槽中添加PH调节剂,稳定PH值。
编辑:赵小铭 校对:苏晶
此文章为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网站、自媒体,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版权归属原网站和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网撤销删除。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纸视界”,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