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视界(www.paperinsight.net)消息:造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造纸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而行业需要经过变革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
中国经济回升向好
2023年欧洲一些传统制造强国的PMI指数基本都低于40,中国基本能维持在50左右,可见,中国要比西方国家表现好一些。
从消费者信心角度来看,3年的新冠疫情对中国消费者的信心带来极大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相关政策的刺激,消费者信心有了一定提升。当然,任何周期都是存在时间拐点,否极泰来,低谷终会过去。
世界上幅宽最宽、车速最快的纸机在中国
很多新设备,尤其幅宽最宽、车速最快的纸机基本在中国市场,加上2023年中国纸与纸板产量占亚洲产量的31%,由此可见,中国造纸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较大。所以,很多纸厂在投资新项目时,立足于国内市场,辅以国际市场。
立足国际市场主要是纸张的进出口或其他商品进出口衍生出的包装市场。2022年,全球商品浆贸易需求达6910万吨,中国占37%。且2020年-2022年期间,只有中国纸浆的消耗量实现增长,为22.1%。但同时也存在着危机——国内很多原料依靠的是海外市场,如果出现一些非正常因素干扰,将对国内供应链产生影响。当然,国内现在很多企业也开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布局林浆纸一体化,自制化学浆和化机浆,当风险来临时,能最大化地降低对原料的影响。
未来投资新角度
人均消费量是衡量纸业市场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随着人们用纸习惯的改变,这一数据不再起到主导作用,投资者们需要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估新投资项目。
2021年前后,国内扎堆投资、投放了很多新项目,以白卡纸为例,2023年国内产量已超2200万吨,但实际需求1300万吨,外销出口约为300-600万吨,那么,剩余产能去了哪里便成了新问题。
当然,很多投资者在投资新项目时,看重未来的市场需求。但产能的增长是阶梯式的,需求则是曲线增长,当二者出现差值时,产销就会失衡,产能过剩的问题由此出现。
这个问题除了需要投资者们在前期进行全面综合考量之外,更需要投资者做出策略性的应对。比如,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实施,未来不可降解、不可回收、不可堆肥的化石机材质或许不再是主流,当行业突破成本、技术等限制时,生物机取代化石机也并非是梦。
编辑:安然 校对:苏晶
此文章为“纸视界”原创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纸视界”。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需获得本网原创文章的授权申请,请下载“授权申请书”,后打印盖公章,发送至邮箱dx@paperinsight.net。